东江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在全国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1939年3月,国民党广东当局集结兵力对曾生、王作尧部队进行围攻。为保存抗日武装力量,曾、王两部根据中共东江军委的决定,向海陆丰方向突围转移,几遭挫折。后根据中央的“五•八”指示,曾、王两部返回东、宝、惠抗日前线,改番号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分别挺进大岭山、阳台山,开辟东江敌后抗日根据地,坚持独立自主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1940年3月初,国民党广东当局集结兵力3000余人,发动对曾、王两部的进攻。曾、王两部队分别向海丰、陆丰方向突围。这是新编大队、第二大队活动区域及东移路线示意图。
    1940年3月9日晚,王作尧、何与成率领第二大队从乌石岩突围后,经惠阳沙坑向东转移。国民党顽军以谈判为诱饵,在黄沙坑扣押第一中队40余人,并将何与成、卢仲夫、罗尧、罗振辉、叶镜源、李燮邦等6位干部押至惠州杀害,史称“黄沙坑事件”。图为李燮邦(右)和卢仲夫(左)。
    1940年5月8日,在东移海陆丰严重受挫的危急关头,中共中央书记处致电广东省委,指示曾、王两部仍应回到东(莞)、宝(安)、惠(阳)敌后地区,坚持抗战,史称中央“五•八”指示。这个指示,对挽救曾、王两部,指导东江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40年8月,曾、王两部返回东宝惠边敌后。9月中旬,中共前东特委在宝安县布吉乡上下坪村召开这两支部队干部会议(简称“上下坪会议”),传达和贯彻中央“五•八”指示,总结东移的教训,决定在东、宝、惠敌后坚持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游击根据地,领导中心设在东莞。
    上下坪会议对部队进行了整编,曾生、王作尧两部原来的番号分别改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和第五大队。第三大队大队长曾生、第五大队大队长王作尧,中共东江特委、前东特委书记林平兼任这两个大队的政治委员,梁鸿钧任军事指挥。图为林平(左)和梁鸿钧(右)。
    根据上下坪会议决议,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于1940年10月初从宝安挺进东莞大岭山区,创建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图为大岭山区。
    1940年11月初,第三大队在大岭山区黄潭首战日军,击退日军的进犯。这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重返东宝敌后的第一仗,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日斗志。图为纪念黄潭战斗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1941年6月11日——1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在当地民兵的配合下,于大岭山百花洞重创前来“扫荡”的日军,击毙日军大队长长濑,毙伤日军官兵50多人,事后华南日军头目自称:“这是进军华南以来最丢脸的一仗”。
    1941年10月,国民党顽军兵分三路合击大王岭。因寡不敌众,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主动转移外围作战,只留下一个中队在大岭山区内坚持斗争。
    1941年6月至8月,日军先后调集2000多兵力,对阳台山抗日根据地连续进行了9次“扫荡”。第五大队和抗日自卫队在王作尧、周伯明的指挥下,顽强战斗,毙伤日、伪军100多人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7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