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策动“九一八”事变并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 中国人民率先举起了反法西斯的正义旗帜,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军民艰苦卓绝的14年英勇浴血抗战,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英雄凯歌。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宛平县城、进攻卢沟桥,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在面临亡国灭种威胁的危难关头,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民毅然奋起,英勇抵抗。
1938年10月12日,日本侵略军在大亚湾登陆,英勇的东江儿女,不畏强暴,奋起抗战。10月15日,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在东莞中山公园成立,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兼武装部长王作尧任队长,这是日军入侵广东后中国共产党在华南地区建立的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12月2日,在叶挺将军的家乡惠阳县淡水周田村,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成立,曾生任总队长。1939年初,东(莞)宝(安)地区的人民抗日武装,整编为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两支队伍共200余人。
东江两岸中华儿女,在国难当头之际,勇敢挺身而出,一方面缘于这一区域是我党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开展武装斗争的重要地区,东江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另一方面也缘于东江两岸人民历来有反抗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
以东莞为例,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提到:“东官自是英雄地,熊飞将军首建威”,又提及“东官为忠义之乡”,这里提到的“东官”即是东莞。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东莞出现了许多爱国爱乡的杰出英雄人物。南宋末年,熊飞起兵,威震岭南;明朝中期,罗亨信外御强敌,内卫京师;明朝末年,袁崇焕屯兵辽东宁远,建立奇功,张家玉起兵南粤,宁死不屈;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关天培虽非东莞人,却在东莞虎门抗英,建立不朽功勋,东莞人卫佐邦、张敬修荣立战功;抗日战争时期的正面战场,东莞人蒋光鼐在“松沪抗战”中指挥十九路军浴血奋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此外,东莞还涌现出了李扬敬、徐景唐两位将军。英勇的东莞人民,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拿起武器,奋起抗争,成为东江纵队的重要力量。
由曾生和王作尧率领的两支队伍,在党的领导下,在东江两岸广大人民群众和港澳同胞与海外侨胞的支持下,积极打击敌人,到1939年底,两支部队发展到近700人。
1940年初,第一次反共高潮的逆流到了广东,广东国民党顽军向我两支人民抗日武装发起进攻,我两部被迫向向海丰、陆丰和惠东方向转移,途中遭到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损失严重,最后两部仅剩下100余人,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党中央在5月8日发来指示,为队伍的前途指明了方向,按照中央指示,两部回到东、宝、惠敌后前线,投入了新的战斗。9月,东江地区的人民抗日武装,合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第五大队。曾生和王作尧分别担任大队长,林平兼任两个大队的政委,梁鸿钧负责军事指挥。第三大队、第五大队分别进入东莞县的大岭山和宝安县的羊台山,建立抗日根据地。11月,第三大队在黄潭打退日军的进攻,1941年6月取得了百花洞战斗的胜利,第五大队在宝安县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到1941年秋,部队发展到1500余人,武装民兵1000余人,1942年春,整编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周恩来的指示下,与粤港两地中共党组织共同从香港秘密营救并安全护送了800多位文化界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和其他人士到内地大后方。
1943年12月2日,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改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简称东江纵队),下辖7个大队,曾生任司令员,林平任政委,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杨康华任政治部主任。东江纵队成立后,乘胜前进,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扩大游击区,壮大我军力量,配合盟军对日作战,迎接反攻的到来,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拥有1.1万余人的队伍,组织民兵1.2万余人。东江纵队成为我党在华南敌后战场的主力部队,成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朱德总司令在给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的命令中指出:“关于投降事宜,在华北的日军,应由你命令下村定将军派出代表至八路军阜平地区,接受聂荣臻将军的命令;在华东的日军,应由你直接派出代表至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天长地区,接受陈毅将军的命令;在鄂豫两省的日军,应由你命令在武汉的代表,至新四军第五师大悟山地区,接受李先念将军的命令;在广东的日军,应由你指定在广州的代表,至华南抗日纵队东莞地区,接受曾生将军的命令。”朱德总司令的命令充分显示了东江纵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的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1946年6月底,根据国共谈判达成的协定,东江纵队主力北撤山东解放区,后来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编入华东野战军的战斗序列。主力北撤时留下的部分部队继续在原地坚持武装斗争,于1949年1月1日正式成立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1949年9月,两广纵队随第四野战军南下,与粤赣湘边纵队汇合,担负解放广州战役一翼的任务,并为解放广东全境作出了贡献。10月14日,广州解放, 10月17日,东莞解放。
2005年9月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年之际,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在东莞市大岭山镇建成开放,纪念馆依托东江纵队遗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而建,占地面积53319平方米,展馆建筑面积3989平方米。
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设有《东江铁流,南粤旌旗》东纵历史基本陈列、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复原陈列、国防教育展区共三套展览。《东江铁流,南粤旌旗》东纵历史基本陈列以丰富的文物展品、历史照片和艺术作品,运用现代化的陈列布展技术,融历史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客观、全面展示了东江纵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复原陈列,通过复原抗战时期的历史场景,利用征集和复制的抗日文物和民俗物品,展示了当年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与大岭山人民开展敌后游击斗争的历史原貌;国防教育展区利用露天场所,陈列展示我军各个历史发展时期使用过的重型武器,面向社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防教育。
建馆十年以来,纪念馆馆藏文物从无到有,逐年增加,现有藏品4908件(套),以抗日战争题材文物为主,其中文物藏品4631件(套),二级文物1件,三级文物372件(套)。
纪念馆坚持把面向社会开展多元宣教活动定位为事业发展的核心工作,广泛、积极地与东莞及周边地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部队、学校等联手开展基地共建工作,举办各种宣教活动,年均近百场次。经过历年来的大胆探索和精心打造,“东纵小战士”红色夏令营系列宣教活动赢得了全社会的高度赞誉,成为纪念馆面向广大青少年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主打品牌。十年以来,累计接待海内外观众约150万人次。历年来,纪念馆先后被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授予“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广东省党员教育基地”、“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东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社会影响力明显提升,成为珠三角和华南地区重要红色旅游热点之一。
201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也迎来了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开馆10周年纪念日。在此,我谨向长期以来支持我馆各项事业发展的东江纵队的老同志们、各级领导、东纵后人以及关心支持纪念馆建设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谢意,也期待你们能够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继续加强各方面的合作,共同为传承东纵事业、弘扬东纵精神、擦亮东纵品牌贡献力量,为拓展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事业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馆长:王红星